5G首个演进标准落地
负责制定3G以来通信标准的国际标准组织3GPP7月3日宣布R16标准冻结,这标志着5G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完成。
标准冻结,意味着技术已经全部成型,产品开发测试可以启动,可以逐步投入商用。
5G第一版标准R15于2018年冻结。R15满足了5G多方面的基本功能,主要实现了对增强型移动宽带的支持。目前全球各大运营商、设备商、芯片商、终端商都是根据这一标准来进行产品开发。
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逐渐进化、不断完善,新落地的R16标准,围绕“新能力拓展”“已有能力挖潜”和“运维降本增效”三方面,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让5G进一步走入各行各业并催生新的数字生态产业。同时,更多地兼顾了成本、效率、效能等因素,能使通信基础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进一步助力社会经济的数字转型。
相关专家介绍,R16将给工业互联网、混合现实、车联网等5G应用带来质的飞跃,使相关行业站上飞速发展的“风口”。
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R16引入新技术支持1微秒同步精度、0.5-1毫秒空口时延、“六个九”可靠性和灵活的终端组管理,最快可实现5毫秒以内的端到端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提供支持工业级时间敏感。
面向车联网应用,R16支持V2V(车与车)和V2I(车与路边单元)直连通信,通过引入组播和广播等多种通信方式,以及优化感知、调度、重传以及车车间连接质量控制等技术,实现V2X支持车辆编队、半自动驾驶、外延传感器、远程驾驶等更丰富的车联网应用场景。这对车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预计将加速自动驾驶成熟化。
对于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应用,R16提供了更低的时延。在自动驾驶场景中,时延越低,车车通信、车路通信的效率越高,对道路情况的反应越迅速。
面向行业应用,R16引入了多种5G空口定位技术,定位精度提高十倍以上,达到米级。这意味着什么?数据显示,传统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实现5-10米的定位精度,而北斗系统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米级”的定位精度介于两者之间。
R16是3GPP史上第一个通过非面对面会议审议完成的技术标准,是全球产业团结协作的结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当中“中国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批中国企业和机构贡献巨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大唐、vivo、OPPO等公司在R16标准制定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牵头多项标准立项、担任项目报告人、在标准具体讨论中承担组织和协调的重要角色,等等,大大提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中,中国移动提交技术提案3000余篇,占全球运营商提案总数的三成以上,共主导完成15项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包括旨在降本增效的无线数据采集与应用、服务化架构框架及接口增强、应对大气波导的远端站干扰消除、高铁场景性能提升、服务质量保障管理、增加部署灵活度的非同步载波聚合、虚拟化策略管理提升、提高上行覆盖的高功率终端技术、安全能力服务开放等。
对于5G商用而言,R16的落地可谓如虎添翼。
3GPP RAN全会副主席、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徐晓东介绍,R16和R15组成的标准矩阵可以应对各种5G应用的挑战,预计全球将进一步掀起5G整体建设的热潮。
那么,R16对现有建设和终端使用有何影响?
徐晓东表示,运营商现有的5G网络不需要做硬件设施的改动,只需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做些软件升级,就可以支持R16。
R16将进一步提升手机终端在实际网络中的用户体验。例如5G手机的功耗将进一步降低,有望在享受5G超大带宽和更多流量的情况下实现与4G手机相同的能耗。此外,终端支持的频段和频率组合更加丰富,多天线性能进一步提升,峰值速率也得到提高。
当然,R16不会是5G标准的终结。为迎合各行各业不断涌现的通信新需求,5G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迭代。据了解,目前R17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展,预计两年内会实现冻结。(本报记者 初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