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粮食能否丰收?要不要囤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廷飞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阶段性波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今年粮食能否丰收?要不要囤粮?在国际“粮食危机”预警下,中国粮食安全能否保证?8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发布会,进行权威回应。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今年夏粮产量2856亿斤,增24.2亿斤;早稻产量546亿斤,增20.6亿斤,连续7年下滑后恢复增产,今年夏粮和早稻已获丰收。
“全年稻谷、玉米生产主要看秋粮。”唐珂指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尽管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秋粮长势总体不错,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在下游需求向好、市场化收购活跃等因素影响下,近期小麦、玉米等收购价格有所抬头,引发了人们对粮食价格的担忧。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粮价稳中有涨,品种间走势有所分化,不同环节价格波动有所差异”,唐珂称,我国粮价总体保持稳定有三个基本面因素支撑:生产稳中向好,库存充裕,消费相对平稳。“近年来我国口粮库存持续保持高位,目前全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玉米库存虽然消化较快,但市场供给有保障。”在消费端,口粮消费总量上变化不大,玉米饲用和深加工消费增加量较为平稳。从后期走势看,以我为主确保粮价平稳运行的基础较好。
在国际粮食危机和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下,国内“粮荒”舆论迭起,部分地方出现贸易商和种植户囤粮惜售的现象,一些居民也开始囤粮。对此,唐珂表示,从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国粮食市场运行情况看,由于粮食储备充足,粮油加工转化产能水平高,粮食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强,再加上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国内终端粮油产品的市场供给是持续充裕的,价格也是基本平稳的,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过分焦虑甚至恐慌抢购。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期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唐珂回应,这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为调剂品种余缺进口一部分谷物,但总量偏少,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当前供给没有问题,中长期供应也有保证。”潘文博说,接下来将适应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变化,同时加强市场调控,合理引导消费,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