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 廉政要闻 > 正文

区税务局李志刚同志勤廉先进事迹

时间:2020-10-30 11:39:08 文章来源:襄州区纪委监委

  在襄州区税务局,有这样一位税务干部,十年如一日,以钉子精神刻苦钻研税法,以敬业精神逐梦燃情“税月”,以匠人精神打磨培养后辈,创造了一连串的佳绩。他,就是襄州区税务局税政一股副股长——李志刚。

  李志刚,男,中共党员。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原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原襄州区国家税务局工作。参加工作10年来,他先后在基层税务分局、区局收入核算科、纳税评估科打磨过、历练过,无论职位如何变动、岗位如何调整,他始终以“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税官”自勉,立足实际,勤奋好学,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宛如苍翠的松柏,“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

  李志刚对税收征管这份看似荣耀实则艰苦的工作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勤学各种税政法规,以及他对纳税人真情相待倾情相帮的热忱服务。使得他令人肃然起敬。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荆楚大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为了扶持受到疫情影响的纳税人,襄阳市税务局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出台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有关事项的公告。由于政策出台时间较短,为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纳税人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公告一出,李志刚立马研究学习政策条例,在短短3天的时间内不仅仅将政策“吃透”还急企业之所急,主动“点对点”联系企业,为企业带去最新利好消息。在李志刚等同志的努力下,税务局按照规定受理纳税人申请,为302户纳税人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079万元,224户纳税人减免房产税793万元。合计为526户次纳税人减免1872万元。不管面对多么纷繁复杂的税收政策文件,为了精准地对纳税人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李志刚彻夜通宵、字斟句酌,只为让纳税人将政策精神吃深吃透。每晚下班之后,税企交流群里,李志刚的业务咨询工作还在继续……

  “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李志刚时常这样鞭策自己。特别是机构合并以来,他从事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政策管理工作,负责上述税种具体业务问题的解释和处理、组织落实上述税种的优惠政策落实、指导涉及上述税种的日常管理、日常检查、参与涉及上述税种的风险管理和纳税辅导、咨询服务、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负责建筑房地产一体化管理工作。李志刚深知深厚的税务知识储备是服务好纳税人的前提,为此他不停的钻研业务并努力做到精通。午休时间,同事们常常看到他坐在办公桌前查阅政策法规资料;备考期间,当夜幕降临人们沉沉睡去之时,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挑灯夜战。李志刚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注重日常的积累,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服务纳税人。

  “既然选择了头顶国徽,肩戴税徽的工作,那就得无愧于税徽的荣耀……”李志刚在入党志愿书里如此写道,而他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曾经的誓言。

  李志刚把纯洁的党性当做一生的坚守。在税务局10多年以来,李志刚的廉洁有口皆碑。不少人认为,这个同志太不近人情。在李志刚的做事标准中,有这样五个“从不”:一是“从不”接受宴请,谁叫也不去,谁也“请不动”;二是“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盒茶叶。三是到分局开展工作“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单位食堂,就是路边小店;四是“从不”买一件名牌衣服,更没有一件奢侈品;五是“从不”用公权办私事,公私分明的行为方式,总会给李志刚带来“不近人情”的标签。但是李志刚常说:“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李志刚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策、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成为一名清政廉洁的共产党人当成一生的追求。

  李志刚始终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的做一些平凡的事,尽着自己应尽的职责。李志刚先后获得了2011至2013年连续三年的省级“税收业务能手”称号, 2012年入选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人才库,2014年入选湖北省国税局国际税收人才库,2015年获得全省“业务大比武”纳税服务类全省个人第五名,2016年获得全省“业务大比武”行政管理类个人第二名,并被纳入湖北省国税局115工程纳税服务类专业骨干、2018年在税务总局“四新”网络竞赛中获税务总局一等奖、2019年获得区税务局“优秀股长”的称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志刚正是凭着这种意志和精神,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一心扑在税收岗位上,默默为税收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对纳税人李志刚做到倾情相帮,热情服务,无愧于心。李志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凭借着出色的业务能力,纳税人口口相传的口碑,同事的敬重,成为当之无愧的勤廉典型。